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
(师范类专业2019版)
(学科门类:理学 专业类别:数学与应用数学 专业代码: 070101 )
一、专业简介
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理学门类下数学学科重要专业之一。安阳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始建于1977年的安阳师范专科学校数学教育专业,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,2021年本专业联合其他专业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依托于河南省重点学科“应用数学”,是河南省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,拥有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、省一流本科课程等12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,在2017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中全省排名第7,师范类专业第5。
本专业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“三个强化提升师范职业技能”(强化知识储备,强化教师教育理论功底,强化实践能力),“学赛融合突出数学应用创新”的专业特色,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,培养了大批中学数学骨干教师,为全省特别是豫北地区的基础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二、学制、学位、学分
(一)学制:4年
(二)学位:理学学士
(三)总学分:164
三、培养目标
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立足豫北,面向河南,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新时代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,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,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,良好的师德规范与教育情怀,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,较强的数学教学能力、综合育人能力、创新思维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,能胜任中学数学教学的骨干教师。
本专业学生毕业后, 经过5年左右的锻炼,能达到以下目标:
1. 高尚的师德修养。能在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,体现高尚的师德修养和教育情怀,成为学生优良品格形成的引路人。
2.较高的教学水平。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,开阔的专业视野和系统的思维能力,掌握先进的教学技能和方法,能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实现优质教学,成为中学数学课程的教学骨干。
3.良好的育人能力。能在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德育功能,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,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工作和优质的班级管理工作,教育和引领学生全面发展。
4.持续的发展能力。能紧跟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,及时关注国内外数学发展和教育研究的新成果、新动态,具有创新意识和反思能力,能分析和解决数学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,具有团队协作能力、终身学习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。
四、毕业要求
(一)修业年限
基本学制为4年,修业年限3-6年。
(二)学分要求
本专业学生毕业时须修满164学分,其中:
1. 通识必修课53学分,通识选修课4学分;
2. 学科必修课56.5学分,专业知识拓展选修课12学分;
3. 教师教育必修课14学分,教师教育选修课2.5学分;
4. 集中实践环节17学分;
5. 第二课堂模块5学分。
(三)具体毕业要求
1. 本专业根据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需求,结合专业培养目标,从践行师德、学会教学、学会育人、学会发展4个角度,对学生的师德规范、教育情怀、学科素养、教学能力、班级指导、综合育人、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等8个方面,制定了符合本专业实际情况的毕业要求。
2. 具体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如下:
【践行师德】
2.1 师德规范
政治思想坚定,热爱祖国,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思想认同、政治认同、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,对国家和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,牢记立德树人使命,正确理解并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,爱岗敬业,具有依法执教意识,为人师表,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“四有”好老师。
【2.1.1 思想坚定】思想政治坚定,热爱祖国,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,自觉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增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、政治认同、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,对国家和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。
【2.1.2 立德树人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,以立德树人为己任,爱岗敬业,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。具有依法执教意识,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“四有”好老师。
2.2 教育情怀
热爱教育事业,愿意从事中学数学教育工作,尊重信任学生,认同中学数学教师工作的意义,形成积极的教师教育情感,富有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。具有良好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。关心学生的成长,富有爱心、责任心,工作耐心、细心,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引领学生锤炼品格、学习知识、创新思维、奉献祖国的“四个引路人”。
【2.2.1 专业认同】热爱中学数学教育事业,能对教师职业特点、意义与价值等有充分的认知和评价,形成积极的教师教育情感,富有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。
【2.2.2 加强修养】具有宽广的人文底蕴和严谨的科学精神。
【2.2.3 成长引领】以成为学生成长引路人为目标,尊重学生,富有爱心、责任心和耐心,能够在数学教学中引领学生锤炼品格、学习知识、创新思维、奉献祖国。
【学会教学】
2.3 学科素养
扎实掌握数学学科基本知识、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。拥有开阔的专业视野和系统的思维能力。形成科学的学科观,能够运用数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,了解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现实生活实践的联系。
【2.3.1 学科发展】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,熟悉数学历史概况和数学学科发展规律,关注数学前沿理论、应用前景和科研发展动态。
【2.3.2 学科基础】具有丰富的数学学科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学科素养,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,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、推理分析、空间想象和科学计算能力。
【2.3.3 拓宽视野】了解数学学科与物理、计算机等相关学科以及现实生活实践的联系,具有一定的学科交叉融合能力。
【2.3.4 学科实践】理解和掌握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,掌握以此为目标导向的数学学习指导方法与策略。
2.4 教学能力
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,掌握先进的教育技能和方法,能够依据中学数学课程标准、教材内容、学生认知水平和自身特点,进行教学分析、教学设计、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。具有积极的教学实践体验,能采用信息技术完善教学,持续改进课堂效果,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。
【2.4.1 教学理念】掌握先进的现代教学理念、方法,理解并熟悉中学数学课程标准,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对数学学科的认识特点,运用数学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、课堂教学和学业评价。
【2.4.2 教学技能】具备数学学科教学基本技能,能够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情景,能采用多元方法指导学习过程,引领学生掌握知识,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。
【2.4.3 教学研究】具备一定的教学体验和教学研究能力,并能持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。
【学会育人】
2.5 班级指导
树立育人为本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,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,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规律和基本方法,能够在中学数学教育教学中,担任或协助班主任工作,能够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的组织与指导,并获得积极有效体验。
【2.5.1 德育理念】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,掌握中学德育目标、原理、内容与方法。
【2.5.2 管理能力】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,掌握班级、共青团与党支部建设、管理的原则与方法。
【2.5.3 工作实践】具有一定的班主任工作体验,以及开展教育实践、德育实践、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班级活动的能力。
2.6 综合育人
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,初步掌握综合育人的路径和方法。理解数学学科育人价值,能够有机结合数学教学进行育人活动。在了解育人内涵和方法的基础上依托学校文化,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,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。
【2.6.1 育人理念】了解中学生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的教育规律,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培育、人格塑造、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与方法。
【2.6.2 育人能力】理解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,能够将知识学习、能力培养与思想品德养成相结合,具有“三全育人、五育并举”的意识,初步掌握综合育人的路径和方法。
【2.6.3 育人实践】在数学教育实践中,整合学科育德、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,依托校园文化和第二课堂,进行综合育人。
【学会发展】
2.7 学会反思
具备终身学习的专业发展意识,及时了解中学数学最新教育理念,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。能够通过自我反思不断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技能,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,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问题。
【2.7.1 反思意识】 具备终身学习理念,了解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发展动态,能够适应时代教育需求,合理规划学习和职业生涯,持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。
【2.7.2 反思方法】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,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,能从学生学习、课程教学和学科发展等角度发现、思考和解决数学教育教学问题。
2.8 沟通合作
深刻理解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和作用,具有团队协作、沟通和交流能力,能够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。
【2.8.1 合作方法】积极参与学习共同体,能够在小组学习和实践中,形成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,掌握较好沟通技能,具有一定的学科交流能力;参加数学教学的教研活动,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基本的数学教学观摩、研讨、点评能力。
【2.8.2 合作实践】具备沟通合作技能,积极参与校内外小组实践、专题研讨、团队互助等合作活动,掌握与同事、学生、家长的沟通方法和技巧,并获得积极的合作体验。
本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见表1。
表1 毕业要求对专业培养目标支撑矩阵表
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|
培养目标1 |
培养目标2 |
培养目标3 |
培养目标4 |
师德规范 |
√ |
|
|
|
教育情怀 |
√ |
|
|
|
学科素养 |
|
√ |
|
|
教学能力 |
|
√ |
|
|
班级指导 |
|
|
√ |
|
综合育人 |
|
|
√ |
|
学会反思 |
|
|
|
√ |
沟通合作 |
|
|
|
√ |
(四)符合其他有关毕业及学位
五、学程时间安排
全学程共193周。其中课堂讲授122周,军训、入学教育2周,教育实习9周,集中实践10周,毕业论文(设计)8周,复习考试7周,寒暑假48周。学程时间安排见表2。
表2 学程时间安排表
|
第一学年 |
第二学年 |
第三学年 |
第四学年 |
合计 |
上学期 |
下学期 |
上学期 |
下学期 |
上学期 |
下学期 |
上学期 |
下学期 |
17周 |
19周 |
19周 |
19周 |
19周 |
19周 |
19周 |
14周 |
课堂教学 |
14 |
18 |
18 |
18 |
18 |
18 |
18 |
0 |
122 |
考 试 |
1 |
1 |
1 |
1 |
1 |
1 |
1 |
0 |
7 |
军训、入学教育 |
2 |
|
|
|
|
|
|
|
2 |
教育见习 |
|
|
2 |
|
|
|
|
|
2 |
教育研习 |
|
|
|
|
4 |
|
|
|
4 |
教育实习 |
|
|
|
|
|
|
|
9 |
|
毕业论文 |
|
|
|
|
|
|
|
8 |
课堂教学设计 |
|
|
|
|
|
|
2 |
|
2 |
师范技能训练 |
|
|
|
|
|
2 |
|
|
2 |
寒、暑假 |
14周 |
14周 |
14周 |
6周 |
|
|
六、课程体系结构
1.课程设置
课程体系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见表3。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学时统计见表4。
表3 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学时分配表
3
|
课程 模块 |
课程类别 |
课程 组成 |
学分 分配 |
学时 分配 |
理论教学环节 |
通识教育课程 |
必修 |
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、大学英语、大学计算机基础、大学体育、大学语文、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、就业指导、学业指导、心理健康教育、艺术鉴赏、军事理论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、劳动教育 |
53 |
934 |
选修 |
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课程、自然科学技术系列课程、健康艺术体育系列课程、校本系列课程 |
4 |
不计学时 |
专业教育课程 |
必修 |
学科必修课程(本学科基础课程及培养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课程) |
56.5 |
1076 |
选修 |
根据培养目标设置的专业知识拓展课程及校本选修课程 |
12 |
216 |
教师教育课程 |
必修 |
教育学、心理学、教育心理学、教师职业道德、现代教育技术、班级管理、中学数学教学法、中学数学新课标研究等 |
14 |
≥14(学分) |
选修 |
教育政策法规、教师专业发展、基础教育改革专题等 |
2.5 |
实践教学环节 |
通识教育实践课程 |
军事训练、美育、劳动技术教育实践等 |
13.5 |
课程实践、实验课程学时计入相应理论课程 |
专业教育实践 |
项目课程、必要的课程实践、单独开设或与理论课同步开设的实验课程等 |
18 |
毕业论文 |
4 |
教师教育课程实践 |
师范技能训练、课堂教学设计 |
2 |
19周 |
教育实践(教育见习、教育研习、教育实习等) |
8 |
第二课堂 |
必修 |
按照《安阳师范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方案》执行 |
5学分 |
不计 学时 |
|
|
|
|
|
|
|
|
|
|
说明 |
军事训练、课程论文、课程设计、项目课程、教育见习、教育实习、教育研习、毕业论文不计入总学时。 |